谭惠娟教授做客电子科大西非研究系列讲座畅谈非洲音乐


news.afrindex.com |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政管学院

2018-01-11 16:25:07

1月5日下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非洲及非裔研究院院长谭惠娟教授做客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系列讲座暨人文·科学讲座,与电子科大师生分享“非洲音乐中的呼应传统及文学中的对话理论”(Call-and-Response in African Music & Dialogism in Literature)。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为谭惠娟颁发西非研究中心战略/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本次讲座由电子科技大学政管学院、西非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同主办。西非研究中心主任赵蜀蓉教授、副主任邹涛教授,以及政管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聆听报告。

讲座一开始,谭惠娟阐述了呼应传统及对话理论的产生背景。她谈到,19世纪晚期,现代主义产生,音乐作为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于20世纪初期就成为了现代主义审美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呼应(Call-and-Response),是美国黑奴们劳作时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即黑奴领歌手拖长声调即兴引吭高歌,众人根据其演唱内容即兴迎合一句叠句,众人重复这句叠句后,黑奴领歌手接着唱下一句歌词。这种演唱形式又叫“非洲对唱”“重叠式呼应”,布鲁斯和爵士乐即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表演”和“个人与集体的互动”是早期呼应传统的一大特点。

谭惠娟随后讲到复调(Polyphony)。复调是各声部相互独立,但又围绕同一个主题演奏、咏唱的一种音乐体裁,陀思妥耶夫斯基受此音乐结构的启发,创造了复调小说。借复调这一概念,谭惠娟引出了对俄罗斯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介绍。

谭惠娟说,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中,看到了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巨大潜能,并确定了一种风靡于整个人文学科的对话主义。几乎同一时期,有着正规音乐教育背景的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艾莉森则成功将美国黑人音乐中的呼应模式运用于文学创作中,赋予了黑人音乐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虽然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两人有过学术交往,但艾利森的呼应模式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许多方面却有相似之处。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的非洲留学生们积极向谭惠娟教授提问,并分享自己对非洲音乐中呼应传统的切身感受,还有热情的学生即兴演唱非洲曲调,现场气氛热烈。

相关链接:
谭惠娟,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非洲及非裔研究院院长,兼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特聘专家、美国普渡大学《比较文化及比较文学》(A & HCI)杂志顾问编委。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非裔美国和非洲文学研究,完成专著两部,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近百万字的美国文学作品翻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项目;已培养20余名从事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国翻译》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完成和出版专著与译著8部,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5项,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3项。